小儿秋季腹泻怎么办
发布时间:2022-09-23 丨 来源:儿童保健科

小儿泄泻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,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。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。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,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,容易引起流行,我们常称为秋季腹泻。秋季腹泻是一种自限性疾病,多为轮状病毒感染所致,一般无特效药治疗,多数患儿在一周左右会自然止泻。问题在于当严重呕吐腹泻时,如果补液不及时,很快出现脱水,其后果就比较严重。一般情况在医生指导下用药,常用药物有口服补液盐、益生菌、止泻药等。但需要随时注意脱水情况及时就医!

中医对腹泻的认识更加全面,治疗也有独特优势。比如,现在不少人经常将“泄”与“泻”混用,认为两者相同,其实是有差别的:

明代儿科医家万全指出:“泄泻二字亦当辨之。泄者,谓水谷之物泄出也;泻者,谓肠胃之气下陷也。”一般来说,“泄”比较舒缓,表现为大便稀薄,时发作时停止;而“泻”较急,大便像水一样倾注直下。

根据孩子的病因和症状,秋季腹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常见类型:

·伤食泻

1、症状:孩子肚子胀,腹部作痛,泻后疼痛减轻,粪便酸臭,多有食物残渣或夹杂奶瓣,水样便,舌苔厚腻。

2、护理:进食少量米汤,由稀到稠;禁食油腻、寒凉食物,如生冷的瓜果蔬菜等。

3、治疗:伤食泻多由饮食不节导致,治疗首要控制饮食,比如伤肉食用焦山楂煎水服、伤面食口服神曲冲剂等,用小儿推拿的清板门、清大肠、补脾经、摩腹等手法,也可以缓解症状。

·湿热泻

1、症状:孩子腹泻频繁,便量多或泻下如注,便色深黄而臭或少许黏液,腹部时有疼痛,食欲不振,伴有口渴,小便短黄,肢体倦怠,舌质红,苔黄腻等症状。

2、护理:可以进食如绿豆粥等清热利湿的食物,由少到多,喝淡茶、藕汁等。这类汤药偏凉,可以缓解湿热型腹泻。

3、治疗:湿热型腹泻往往发病急,病情变化快,家长要观察孩子的整体情况,精神状态、排便变化,最好及时就医比较稳妥。

·寒湿泻

1、症状:孩子腹泻多为清稀,肠鸣腹痛,便稀色淡多泡沫,臭气或伴有恶寒发热,舌淡,苔白。

2、护理:注意保暖,避免受凉,重视腹部保暖;饮食宜温热,选食清淡、易消化的素食,禁食油腻、生冷瓜果。

3、治疗:孩子夏天吃太多冷食,湿气不排,秋季温差较大,外感寒邪,非常容易发生寒湿泄,可以喝点生姜红糖茶,帮助温阳止泻、止痛。

·脾虚泻

1、症状:孩子大便稀薄,进食后腹泻,食物未消化,色淡不臭,面色萎黄,不想说话,反复发作。

2、护理:宜吃热食、软食,少食多餐,不宜过饥过饱、暴饮暴食,忌用油腻及煎炸不易消化之物。

3、治疗:孩子脾虚无力,无力运化食物和水湿,身体就要想办法排放出来,掺杂在大便中,成了稀便、鸡蛋便。这类腹泻反复发作,重在长期的健脾益气,比如用薏苡仁、山药、白扁豆、大枣等煮粥服用、小儿推拿等。

本病家庭护理尤为重要,在家可使用简单的小儿推拿手法起到辅助效果,教您几招:

1、推上七节骨:

用手大指腹面从小儿龟尾处往上推,施术时需注意:

①推七节力度斜向上方,不可用力过猛;

②一般在推行中加轻揉动作;

③一次施术应推行50次以上;

④术者可将手大指腹部先擦热,然后施术;

2、补脾:

脾经穴位于小儿拇指桡侧面。

补脾时,沿拇指桡侧缘从指尖推向指根,连续100~300次。

具有健脾胃等功效。

3、清补大肠:

大肠位于食指桡侧缘。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,或清或补。

由虎口推向指尖为清,指尖推向虎口为补,来回推为调,一般100~300次。

具有调理肠道之功效。

4、摩腹:

腹部,操作时,取仰卧位。

用全手轻贴腹部,缓缓逆时针移行,绕脐做圆周运动,30~50次。

此法直接作用于胃肠,能和中、通导、止泻。

运用简单手法刺激穴位,使经络通畅、气血流通,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、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。在小儿泄泻病上,小儿推拿也具有简单易行,方便实用的优点。


主办单位:温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网站标识码:3303000039号
浙ICP备 0603348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