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宝12个月了,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和他咿咿呀呀地说话,有时也试着教他说话,如:“宝宝,爸爸回来了,叫爸爸!”但是他除了偶尔叫“妈妈”外,还没有开口说其他话的迹象,为什么不断和他说话也没有用呢?其实,开口快、慢和发音器官的成熟速度有关系,所以不能着急。这时期,还是要促进宝宝对语言的理解,帮助宝宝语言的发展,同时,也需要注意和宝宝交流的质量。 1、适度延时满足宝宝需求,刺激主动表达 当今中国城市家庭,一般有4-6个甚至更多位成年人照顾一个小宝宝,宝宝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,往往小眼睛往哪里一看,养育人已经把宝宝需要的东西递过来了。过度照顾的结果就是宝宝失去了主动活动、主动表达需求的机会。应给予宝宝通过语音、手势表达自己需要的机会。养育人观察一下宝宝的行为,在判断他的需要后,可以说:“宝宝要柜子上的小汽车玩,对吗?”指指小汽车,说:“宝宝要小汽车吗?宝宝点点头,妈妈拿给宝宝。”要留出时间,让宝宝听明白,做用手指、点点头的回应,然后再把玩具给到宝宝。 2、结合情境,多和宝宝玩道别、问候、谢谢的游戏 每天早晨,养育人可以带着宝宝送别上班的家人,可以说:“宝宝摆摆手和爸爸再见。”当爸爸妈妈下班时,也要热情地向宝宝问候:“宝宝你好,妈妈回来了!看见宝宝真高兴!”依恋是成人和孩子之间关系发展的纽带,在分开和再次聚会时就被特别凸显出来。这样的交流游戏不仅给宝宝带来丰富的情绪体验,也让宝宝一次次地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称谓,同时也逐渐理解、会用社会交往的基本用语。 3、将语言贯穿于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 要利用好生活中的各种机会,为宝宝做较为完整的描述,增强宝宝的理解,并能把词语和物体、动作对应起来。如每次和宝宝出门之前,向他解释:“宝宝我们要出去散步了,先穿好外套”等等。出门后,向宝宝介绍他看到的各种事物,如“这是消防车,消防车是红色的,可以灭火。” 宝宝的语言发育和听力、智力和发声器官的发育都有密切的关系,遗传、孕产期、营养和环境也是一部分因素。很多宝宝都会出现说话晚的现象,这时候爸爸妈妈要保证为宝宝提供充足的营养,给宝宝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,让孩子慢慢锻炼说话。 如果宝宝18个月不会按照要求指人或物,2岁半时还一句话都不会说,父母应该带宝宝去医院看儿童发育门诊,判断宝宝是否存在语言发育落后,早发现、早干预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