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辅助
关怀版
退出关怀版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温州市急救中心 >动态信息 >新闻动态
真情与共 守望相助 | 感谢他们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!
时间: 2023-01-05 09:59:55 浏览次数: 来源:温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: 字号:[ ]

      1000余次接警,400余次出车,应接不暇的呼救电话,忙碌的指挥调度大厅,频繁穿梭于大街小巷的救护车……半个月以来, 温州市急救中心接警量和派车量逐日飙升,一线急救人员秉持“轻伤不下火线”的理念,奋力坚守,甚至带病上岗,站在病人身前扛起一切,筑起守护市民健康的铜城铁壁。与此同时,一批“特殊”的力量也奔赴加入,第一时间提供支援,为生命通道提速。


八方集结 火线支援


      在市卫健委的支持下,来自各大医院、血站、妇幼、公交公司的7名医生、24名驾驶员 17名调度员迅速支援到岗,已于12月21日-23日完成培训,轮班上岗扩充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力量。为奋战高峰期积蓄力量,确保医疗急救工作有序开展。   


      48岁的刘虎是这支“生力军”中的一员。他曾在公交公司任职10年,此次委派参加支援120工作。培训合格后,他紧急披挂上阵,一个班次出车十几趟。“这份工作面对的情况复杂,工作量大。但看到120一直在守护这座城市,我很感动。现在他们需要援助,我有义务挺身而出,和120一起做为人民服务的事。”刘虎说道。


白衣执甲 向险而行


     支援队伍中,更多的是来自各省市医院的医务工作者。

      来自市人民医院骨科的朱高升,是一名年轻的95后医生。今年8月硕士研究生刚毕业的他,此次支援120时发烧刚退,带着咳嗽便上岗。这段时间,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患者,他切实感受到了120急救工作的辛苦。尤其是在寒冬的深夜里,持续不间断地工作是急救人的常态,这令他对急救人员不由地产生了由衷的敬佩。

     王纳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名保健科医生,工作已有3年余。她来支援的第一天便发烧了,但仍然坚持上完值班。他最大的感受是忙碌又紧张,“一开始我有些担心,怕自己刚上手对急救操作不熟悉,但随着我与大家一次次的冲锋陷阵,很快便调整适应了这样的节奏,争分夺秒地去帮助每一个患者。”   

     来自市中心医院的王泽康是一名轮训医生,近日疫情以来,他一直坚守在岗,跟随救护车无数次奔赴患者家中,救治和搬抬患者。即便是寒冷的冬日,也常常累出一身汗。在连续加班多日后,他在中班的时候出现了胸闷、心悸等不适症状,考虑到人手紧缺,他强撑着坚持把班上完后,才匆匆去急诊看病。“我来这里,就是准备好打硬仗、打苦战!” 仅仅休息了两三天后,他又提出申请要回到岗位上继续战斗。


是最平凡的人 也是逆行“战士”

      林杨杨是一名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,也是一位二胎妈妈。她最小的孩子才8个月,还在哺乳期。一开始接到任务时,她也顾虑无法更好地照顾两个孩子。但当她通过网络看到120“战友们”鏖战苦战视频时,还是选择了转身奔赴。

   “我想要试试,努力克服自身的一些困难,甚至想过实在不行就干脆断奶。”她淡然说道。在120指挥调度大厅,她协助调度员处理警情、回拨报警现场,仅仅在工作间隙,她才匆匆“切换”回妈妈的身份,为孩子准备点“口粮”。

   “调度员工作强度非常大,一个班次下来,每一个人都是口干舌燥、腰酸背痛,但看到大家都在坚持,我也不能落后。希望能尽己所能,帮助大家缓解压力。”她说道。


     支援的人中,有人因体力不支倒下,但很快便有人顶上。也有人带病继续坚持,还有人在稍恢复后马上申请上一线。如来自市中心医院的医生胡雯茹,这位小巧玲珑的姑娘,来的当天就发热了,仍坚持上完中班。第二天夜班时,她持续高热,站长安排她休息,但她说自己还可以坚持,只要没倒下,就坚持到底……还有硕士在读的医学生沈宁喆,听闻120人手不够时,主动来中心支援。以及连续几天多个班次出车,吃不上中饭和晚饭,忍着饥饿和疲惫的黄林拓、周凯亮医生……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患者的健康。


     最华丽的转身是逆行,最惊艳的承诺是我在。他们是普通人,他们也会被风雨击溃,但他们身负重任,势在必行。他们秉持“有一份光,就发一份热”的信念,以真挚、热诚的态度和最专业的技能奔赴“生命线”,为共同守护市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汇聚起强大而温暖的力量。


网站地图 -- 返回首页
联系我们   |    隐私声明    主办单位:温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邮编:325000 网站标识码:3303000039号
地址:温州市市府路490号市行政大楼18号楼 6、7、14楼 备案编号:浙ICP备13024831号-4 技术支持:温州瑞星科技
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853号

该链接属站外链接,将无法使用辅助浏览工具! 是否继续访问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