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辅助
关怀版
退出关怀版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
 > 综合动态
防艾滋警示录 || 危险的边缘
时间:2024-01-22 15:25:59 来源:温州市疾控中心 点击:66 字号:[ ]

该案例的分享者是一名来自疾控中心的医生。2019年8月的一天,疾控中心的VCT门诊迎来了一位神色慌张的年轻人,这位小伙子名叫刘亮(化名),是一位重点大学的在读学生。他告诉我,暑假期间通过网络交友软件结识了一名帅哥,两人聊得很投机,当天上午便在宾馆成功“约会”,并且没有采取安全措施。然而,事后对方却递给刘亮一个药片,告诉他自己有艾滋病。这个消息把刘亮吓得不轻,匆忙赶来VCT门诊求助。他向我展示了与对方的聊天记录,其中一张照片让我感到十分震惊,照片中的男孩竟然是我认识的晓晓(化名)。

晓晓是一名HIV感染者,他的父亲早年去世,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。去年,晓晓在献血时被查出HIV阳性,他的母亲也因此病倒。因为这次变故,晓晓果断放弃了在省城的工作,回到家乡陪伴母亲。同时,他也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非常熟悉。这样一个大家眼中孝顺懂事的人,怎么会做出这种知法犯法的事情呢?

我把内心的困惑放在了一边,先对刘亮进行了心理疏导和暴露后预防处置,并向他普及了艾滋病防治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。刘亮表示,如果阻断失败,他一定会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。

刘亮走后,我立即联系了晓晓来到疾控中心。他的眼神在我面前游移不定,我默默地递给他艾滋病防治法律法规,晓晓的头再也没有抬起来过……

庆幸的是,通过暴露后预防,刘亮“重获新生”。最后一次随访检测时,他的HIV检测结果仍是阴性。相信通过这次经历会让刘亮更加珍惜生命和健康。


本案例警示那些知道自己身体已发生感染状况,还与别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:轻者要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;重者构成犯罪的,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千万不要以身试法!


知识科普

一、HIV的暴露后预防的定义

HIV的暴露后预防(Post-exposure Prophylaxis,PEP):尚未感染HIV的人员在暴露于高感染风险之下后,如与HIV感染者或感染状况不明者发生体液交换行为,及早(不超过72小时)服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,可降低HIV感染风险。

二、什么样的人需要进行PEP?如何进行

如果之前没有被确诊过感染艾滋病病毒,并且在过去72小时内发生了HIV高感染风险行为,如性交时没有使用安全套、使用安全套中途出现了安全套破损或脱落、共用针具吸毒、遭受了性侵犯等,那么需要进行PEP。

进行PEP应当在发生疑似 HIV感染行为之后的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,服药越早,阻断效果越好。需坚持28天。

三、PEP的阻断效果如何

科学研究显示,PEP能降低80%以上的HIV感染风险。首次服药时间距离暴露的时间间隔越长,则阻断的成功率越低,超过72小时则不建议进行PEP。国际上很多观察性研究证实,如果坚持正确进行PEP,可以将艾滋病病毒经性传播感染的风险降低80%以上。


来源:《冰河里的生命》,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


网站地图 -- 返回首页
联系我们   |    隐私声明    主办单位:温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邮编:325000 网站标识码:3303000039号
地址:温州市市府路490号市行政大楼18号楼 6、7、14楼 备案编号:浙ICP备13024831号-4 技术支持:温州瑞星科技
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853号

该链接属站外链接,将无法使用辅助浏览工具! 是否继续访问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