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温州市人民医院的病房里,儿科医生陈志远曾遇到过这样的场景:一名白血病患儿因血小板告急而推迟化疗。那时的他,脑海里下意识想起了病房以外的另一个“战场”——血站的采血椅上,他挽起袖子,让殷红的血液缓缓流入血袋。“血库多一袋血,病房就少一分遗憾。”在他看来,每一份热血都会影响治疗进程,都是拯救生命的关键。 从“医者”到“献血者”:一场关于生命的双向奔赴 2006年,还是温州医科大学学生的陈志远在茶山校区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献血,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,这份朴素的善意会成为贯穿人生的坚持。2010年时,他曾考入温州市中心血站,后因个人原因成为了一名儿科医生。作为儿童急救领域的专家,他比常人更清楚一袋血的分量:化疗患儿若等不到血液,治疗便可能中断;大出血的患儿若没有及时输血,生命或许转瞬即逝。于是,在救死扶伤之外,他一头扎进热血奉献的“汪洋”里浮潜。 从全血到血小板,从200毫升到400毫升,19年来,栉风沐雨,他用献血34次,累计献血1.2万毫升书写属于自己的热血传记。有人问:“医生这么忙,怎么还有时间献这么多次血?”陈志远的回答很实在:“我家离血站近,休息的时候就会过去献。”对他而言,献血早已融入生活。 专业与信念:让“热血”成为另一种处方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,陈志远用医生的身份拆解人们对献血的误解,“适度献血不影响健康。”“科学献血反而促进新陈代谢。”他站在专业的角度,耐心讲解、细心科普,逐一打消大家的献血顾虑。此外,他还发起“以献血回馈社会”的倡议,不少患儿家长在他的鼓励下相继加入献血队伍,将爱心传递。他知晓,当善意形成循环,社会的“血液”就永远不会枯竭。 鲜有人知的是,这位“献血达人”也曾遭遇家人的反对。“刚开始父母担心影响身体,但看我献了那么多次依旧生龙活虎,也就不再阻拦。”他的坚持与付出,家人和同事都看在眼里,这个热血先锋,用自己的韧劲,为努力打破那些诚如“医生不献血”的偏见贡献一份力量。 那张“红色通行证”:荣誉背后是滚烫初心 在领取“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”时,陈志远得知原来在浙江省献血满4000毫升能申领浙江省无偿献血荣誉证,持证者可凭证免费乘坐城市公交、免门诊诊查费、免费游览政府投资主办的公园、景区等。随即,他第一时间进行了申领,“刚拿到的时候心情很激动,感觉是对自己献血的一种肯定。”而这种满足与获得感,也逐渐转换成了他在热血的田垄里持续深耕的强大动力。这是他挽袖助人的象征,亦是对他乘风破浪坚持热血路的肯定。 在温州的公交车上,陈志远亮出“三免荣誉证”,刷卡时“滴”的一声轻响,仿佛是一场电影的倒计时,徐徐诉说一个医者跨越诊室与血站的故事。他说:“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,但脱下白大褂,我们还能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生命。”当血管里流淌的热血化作他人生命的希望,这份“红色信仰”,早已超越了职业的边界。 或许,真正的榜样从不需要豪言壮语。陈志远用16年的坚持证明:一袋血的力量,可以托起无数家庭的黎明;而一颗滚烫的初心,终将沸腾整座城市的热血。
|